近日,保監會下發《關于優化保險合同負債評估所適用折現率曲線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提到,為提高財務報告目的下的保險合同負債計量所適用的折現率曲線的科學性以及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對財務報告目的下的保險合同負債評估的折現率曲線進行調整和優化。
其中,對于未來保險利益不受對應資產組合投資收益影響的保險合同,用于計量財務報告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折現率曲線,由基礎利率曲線附加綜合溢價組成;
基礎利率曲線分為三段: 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終極利率過渡曲線采用二次插值方法計算得到;終極利率暫定為4.5%。而綜合溢價的確定考慮稅收、流動性效應和逆周期等因素,溢價幅度最高不得超過120個基點。
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首席財務官、總精算師姚波表示,會計準則優化調整一方面減少了短期市場波動對長期負債的過度影響,能更加客觀的反映長期壽險業務利潤釋放;二者趨于收緊公司對折現率的調整空間,行業整體保守度增加,假設透明度和公司間可比性也能有效提高。
華泰證券(601688,股吧)在一份研報中提到,調整前,財務準備金折現率受前兩年利率整體下滑影響,存在持續下降、抬高準備金提取的風險。而這也是影響2016年保險行業整體利潤的一項重要因素。調整后,準備金折現率將整體提高,進一步抵消前期利率下降的負面因素,平滑利率周期。
姚波解釋,壽險業務利潤受市場利率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來自會計準備金波動:市場利率上行,準備金折現率上升,公司減提準備金,利潤上升;反之市場利率下行,公司增提準備金,利潤下降。如果公司資產負債匹配度高,準備金受市場利率的影響,可以由資產端(主要是債券)對沖抵消,但是這個對沖作用在中國、包括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都嚴重受限。由于資本市場的成熟度低,長期保險負債找不到相應期限的匹配資產,這些市場普遍存在保險負債和利潤對利率波動“過于”敏感的問題,特別是越長期的保險產品(通常是保障型產品),對市場利率的敏感性越高。
而利率的長期波動主要受經濟周期影響,一般認為經濟周期的長度為5到10年,而長期保障型產品的期限往往長達20-50年,跨越了多個經濟周期,簡單使用資本市場當期可以觀察到的利率曲線進行長期負債折現并不合理。
優化調整解決了現有折現率曲線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現有折現率曲線的長端沒有可靠的市場信息,二是750天平滑無法覆蓋完整的經濟周期。
一方面,終極利率彌補了發展中國家市場利率缺乏可靠的長端信息問題。過去負債折現率曲線的長端使用市場利率,但與保險負債期限相當的資產非常有限,長端利率的市場信息很少或不可靠。當長期折現率沒有對應的市場信息時,多個國家在償付能力評估(如歐洲償二代)和會計評估(如加拿大會計準則)中對基礎折現率曲線的長端會引入終極利率,避免長端折現率受短期市場波動或人為判斷影響,帶來不必要的資本負債表波動。沒有長端市場信息問題對中國更加突出,必須要求我們對長端折現率審慎處理,償二代使用的終極利率機制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再者,逆周期溢價考慮完整經濟周期,減少系統性風險。如前所述,我們認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為5-10年,750天能夠很好的平滑3年以內的利率波動,但無法覆蓋完整經濟周期。逆周期溢價的引入,能夠從全經濟周期角度出發,增加曲線的平滑作用和穩定性。逆周期調控是2008金融危機以來較常提及的一種宏觀調控機制,指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與市場方向相逆的調控,平緩經濟周期波動,減少金融體系可能受到的巨大負面沖擊,從而防范系統性風險。這個方法已在銀行及保險業的償付能力評估中有所使用,此次創新性的引入我國會計評估制度,將減少保險業面對短期高利率整體出現巨額利潤、或面對短期低利率出現整體大規模損失的不合理現象,能更科學的評估長期壽險業務利潤釋放。同時,我們理解引入逆周期調節,是對利率過度上升或下降的雙向調節,目的在校正市場短期非理性波動的影響,這也與長期保險的負債特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