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如何戰略轉型?

2017-05-15 14:22 來源:網友分享
1198
出口型企業大多是訂單生產,做的是產品供應。轉內銷后,客觀上因為產品價格往往較高,不易做供應,主觀上心坎拔高,不想做供應。

金融危機及其后續影響導致國外市場不景氣,匯率變動抬高交易費用,內部又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壓力,眾多出口型企業紛紛轉戰國內市場,借著國家政策導向的東風,架勢是越演越烈。

出口型企業大多是訂單生產,做的是產品供應。轉內銷后,客觀上因為產品價格往往較高,不易做供應,主觀上心坎拔高,不想做供應。所以,伴隨著市場由外向內,企業定位上往往是由產品供應轉做品牌供應。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問題自然就會不斷,輕則找不到好的出路,難開局面,重則一步錯步步錯,損失慘重。筆者所在的合效策劃近段時間就頻頻收到外貿轉內銷客戶的咨詢請求。

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外貿轉內銷企業的核心狀態是,由訂單生產的產品供應,轉向借助品牌、渠道、傳播的價值供應。

第一:缺乏市場營銷觀念。訂單生產模式下,產品質量好,這是外貿型企業的共同點,卻往往也成了阻礙企業內市場觀念發展的關鍵點。眾企業做品牌的出發點就是自認為產品擁有高質量,工作重心放在鞏固優勢——即加大產品開發力度,輕視了市場營銷的工作。往往認為市場營銷不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或者簡單的認為市場營銷就是打廣告、做宣傳。這種現象從企業的組織架構就能看出,轉型期企業往往不存在市場部,或者存在市場部但其職能理不清、權責理不順。往往從產品結構上也能看出此問題,很多企業將外銷產品換個標、改一下尺寸就開始攻打國內市場,完全不考慮產品的市場容量、消費者接受度。這是企業特別是領導人缺乏市場營銷觀念的錯誤。

第二:人力資源儲備欠缺。外貿銷售往往是大區域訂單模式,某一大洲或某一國家往往只有幾個人操作,部分產品的個人銷售額可達上億。這就造成了外貿型企業更加注重少量銷售英雄的培育。轉戰國內市場之后,面對分散終端或零散的產業市場,需要大部隊的地面進攻,人力嚴重不足。若將組織變形,由原外貿銷售精英各自組建新團隊,團隊領隊往往只習慣沖鋒陷陣,不善于領導部下,況且其本身亦不熟悉國內的銷售操作。

第三:不了解市場真實情況。由于訂單供應的操作實踐,將企業的視線框在了產業鏈的上游,總是不直接接觸終端、不去了解消費者,長期的隔離造成了企業對市場真實情況的不了解。大部分企業對市場認識膚淺、簡單,將系統的市場戰略規劃看做是打廣告。部分企業往前走了一步,了解基本的市場策略,但缺少市場(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實踐,看市場就總像水中花、鏡中月。市場操作往往是知道但做不到,貌似做到了卻無效。例如某客戶之前主要是給歐美客商供應調味品的基料,轉戰國內市場后從競爭角度分析市場格局,發現洋蔥醬在國內還不成熟,認為發現機會,于是大步伐進入。殊不知,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洋蔥醬在中國缺乏消費習慣,這是供需中最根本的矛盾,項目死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三個問題的產生的根源都是由于企業經營方向轉變(訂單供應轉向市場操作),而企業運作模式跟不上步伐導致。從整體思路上來看,合效策劃認為,從以下角度入手比較合適。

第一:思想要對,企業內建立營銷思想。現在營銷思想的核心是消費者的滿足,而非產品的供應,并且在產品同質化的背景下,市場營銷策略的運作更顯重要。營銷思想的構建首先要樹立“三角思想”,看待問題要從三方面入手:消費者需求、市場供應格局及競爭者、企業和產品自身特點。

消費者、競爭者、企業,三者構成市場的基本三角,不可偏頗,要全面分析,準確定位。短期內營銷思想更新的作用有限,此時可引進外腦,借助咨詢機構的局外人身份來看清問題,借助咨詢機構理智人的身份來剖析問題,借助咨詢結構的資深人的身份來規避風險。

第二:組織要準,構建適合新戰略的組織。組織是企業功能實現的基本模塊,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企業首先要弄清楚市場部門和銷售部門的區別,銷售部門是兵,市場部門是將;銷售部門是推,市場部門是拉;銷售部門是獲得利潤,市場部門是進行投資。而后要規劃合適的市場組織結構,這里要聯動考慮銷售部門的結構劃分,是產品主導還是區域主導,是招商為主為主還是推廣為主。最后,要對市場部門與銷售部門的工作權、責、利進行劃分,并監控關鍵點。

第三:步子要穩,一步步逐漸推進。這既是熟悉市場、積累資源的過程,也是錘煉新兵、積累人才的過程。大家都知道一口吃不了大胖子,卻不知道一口氣也做不出大品牌。轉型期企業往往資本實力一般、人力資源一般,國內市場的渠道資源更是了了,在內部資源如此貧乏的情況下,妄圖一舉建立品牌,迅速拉動銷售是不現實的。最穩妥的方式的逐步推進,例如,由國外訂單加工到國內代工,這不難吧?就解決了生存問題。由國內代工到起個名字,借助大包商來銷售,這不難吧?就解決了市場操作問題。由大包逐漸過渡到小包、分銷體系,這也不難吧?就解決了渠道問題。而后市場運作、品牌運作不到水到渠成了。樣板市場一做,找找問題,然后就是大規模復制了。

通過與多家出口轉內銷企業的合作,中國十佳策劃機構——合效策劃發現,這些企業的病癥是極其類似的。缺乏市場營銷思想,咱們就整改思想,不行就引進咨詢公司。人力資源欠缺,咱們就組建班子,明確權責,在關鍵點監管下迅速成長。不了解市場真實情況,咱們就穩扎穩打,先解決生存,然后在實踐中一步步將戰略往前推進,市場摸熟了、兵力充足了、資源完備了也就水到渠成,由產品到品牌的轉變自然完成。


還沒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線咨詢老師 免費咨詢老師
相關問題
  • 怎么通過資產負債表看一個企業是經營型戰略還是投資型戰略

    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中的一些關鍵指標來初步判斷一個企業是經營型戰略還是投資型戰略: 一、經營型戰略的表現 資產結構方面: 固定資產占比較高:經營型企業通常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來支持生產經營活動,如廠房、設備等。如果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的金額較大,占總資產的比例相對較高,可能表明企業更傾向于經營型戰略。 存貨占比較高:經營型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通常會持有一定數量的存貨。如果存貨在資產負債表中占比較大,說明企業注重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偏向經營型戰略。 負債結構方面: 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占比較高:經營型企業在采購原材料和銷售產品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較多的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如果這兩個項目在負債中的占比較高,說明企業在產業鏈中具有一定的議價能力,且業務主要集中在生產經營環節,符合經營型戰略的特點。 所有者權益方面: 留存收益占比較高:經營型企業通過持續的經營活動實現盈利,并將部分利潤留存用于企業的發展。如果資產負債表中留存收益占所有者權益的比例較高,說明企業注重自身經營的積累和發展,傾向于經營型戰略。 二、投資型戰略的表現 資產結構方面: 長期股權投資占比較高:投資型企業通常會通過對外投資來獲取收益,資產負債表中如果長期股權投資的金額較大,占總資產的比例較高,可能表明企業更傾向于投資型戰略。 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占比較高:這些金融資產的存在表明企業積極參與金融市場投資,也可能是投資型戰略的體現。 負債結構方面: 長期借款、應付債券占比較高:投資型企業可能需要大量資金進行投資活動,因此會通過長期借款、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如果這兩個項目在負債中的占比較高,說明企業的資金主要用于投資,偏向投資型戰略。 所有者權益方面: 少數股東權益占比較高:如果企業通過控股子公司進行投資,資產負債表中的少數股東權益可能會占比較高,這也可能是投資型戰略的一個跡象

  • 經營型企業和投資型企業戰略的異同

    你名字也看得出來,比如巴菲特的那家公司就是投資主導的!格力電器就是經營主導的,美的集團就是并重的。(它經營也會收購庫卡這樣的公司)投資性負債主要是流動性的!經營主導的負債往往長期偏多!

  • 企業戰略類型有哪四種

    您好 企業戰略類型有防御型戰略組織、開拓型戰略組織、分析型戰略組織、反應型戰略組織。

  • 某市自來水公司由市政府全資控股,其確定的公司使命和目標是為該市所有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生產、生活用水服務。根據公司戰略理論,下列各項戰略類型中,該自來水公司可以選擇的是(  )。A.密集型戰略B.穩定戰略C.緊縮與集中戰略D.轉向戰略

    某市自來水公司由市政府全資控股,其確定的公司使命和目標是為該市所有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生產、生活用水服務。根據公司戰略理論,下列各項戰略類型中,該自來水公司可以選擇的是(  )。 A.密集型戰略 B.穩定戰略 C.緊縮與集中戰略 D.轉向戰略B

  • 企業戰略的層次與戰略要素的關系

    戰略管理的四要素 戰略管理,主要是指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的過程。一般說來,戰略管理包含四個關鍵要素: 戰略分析——了解組織所處的環境和相對競爭地位; 戰略選擇——戰略制定、評價和選擇; 戰略實施——采取措施發揮戰略作用; 戰略評價和調整———檢驗戰略的有效性。 1、戰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影響企業目前和今后發展的關鍵因素,并確定在戰略選擇步驟中的具體影響因素。 戰略分析包括三個主要方面: 其一,確定企業的使命和目標。它們是企業戰略制定和評估的依據。 其二,外部環境分析。戰略分析要了解企業所處的環境(包括宏觀、微觀環境)正在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給企業將帶來更多的機會還是更多的威脅。 其三,內部條件分析。戰略分析還要了解企業自身所處的相對地位,具有哪些資源以及戰略能力;還需要了解與企業有關的利益和相關者的利益期望,在戰略制定、評價和實施過程中,這些利益相關者會有哪些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對組織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和制約。 2、戰略分析階段明確了“企業目前狀況”,戰略選擇階段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企業走向何處”。 首先需要制定戰略選擇方案。在制定戰略過程中,當然是可供選擇的方案越多越好。企業可以從對企業整體目標的保障、對中下層管理人員積極性的發揮以及企業各部門戰略方案的協調等多個角度考慮,選擇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或上下結合的方法來制定戰略方案。 第二步是評估戰略備選方案。評估備選方案通常使用兩個標準:一是考慮選擇的戰略是否發揮了企業的優勢,克服劣勢,是否利用了機會,將威脅削弱到最低程度;二是考慮選擇的戰略能否被企業利益相關者所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實際上并不存在最佳的選擇標準,管理層和利益相關團體的價值觀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戰略的選擇。此外,對戰略的評估最終還要落實到戰略收益、風險和可行性分析的財務指標上。 第三步是選擇戰略。即最終的戰略決策,確定準備實施的戰略。如果由于用多個指標對多個戰略方案的評價產生不一致時,最終的戰略選擇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法: (1)根據企業目標選擇戰略。企業目標是企業使命的具體體現,因而,選擇對實現企業目標最有利的戰略方案。 (2)聘請外部機構。聘請外部咨詢專家進行戰略選擇工作,利用專家們廣博和豐富的經驗,能夠提供較客觀的看法。 (3)提交上級管理部門審批。對于中下層機構的戰略方案,提交上級管理部門能夠使最終選擇方案更加符合企業整體戰略目標。 最后是戰略政策和計劃。制定有關研究與開發、資本需求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政策和計劃。 3、戰略實施就是將戰略轉化為行動。 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問題:如何在企業內部各部門和各層次間分配及使用現有的資源;為了實現企業目標,還需要獲得哪些外部資源以及如何使用;為了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需要對組織結構做哪些調整;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利益再分配與企業文化的適應問題,如何進行企業文化管理,以保證企業戰略的成功實施等等。 4、戰略評價就是通過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審視戰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戰略調整就是根據企業情況的發展變化,即參照實際的經營事實、變化的經營環境、新的思維和新的機會,及時對所制定的戰略進行調整,以保證戰略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指導的有效性。包括調整公司的戰略展望、公司的長期發展方向、公司的目標體系、公司的戰略以及公司戰略的執行等內容。 企業戰略管理的實踐表明,戰略制定固然重要,戰略實施同樣重要。一個良好的戰略僅是戰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業戰略實施才是企業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保證。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沒有能完善地制定出合適的戰略,但是在戰略實施中,能夠克服原有戰略的不足之處,那也有可能最終導致戰略的完善與成功。當然,如果對于一個不完善的戰略選擇,在實施中又不能將其扭轉到正確的軌道上,就只有失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