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心意
悠然老師01
職稱: 高級會計師,稅務師,資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
2022-01-04 11:17
出口企業一般適用“零稅率”政策。對出口產品實行零稅率,目的在于獎勵出口,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
上以完全不含稅的價格參與競爭。零稅率又分為兩大類型:生產企業的免抵退稅和外貿企業的免退稅。
具體而言,出口退稅應按照內銷和外銷兩條線來看,不應把當期的進項稅額都去抵頂內銷收入的銷項稅額。
這是因為,企業的進項稅額包括了內銷產品的進項稅額和外銷產品的進項稅額,由于出口外銷貨物是免稅的,
因此外銷部分實際是企業少收了銷項稅額,所以國家通過退還部分外銷商品對應的進項稅額,減輕企業負擔。
相關問題討論

你好,先申報增值稅,再申報免抵退(因為免抵退計算要用到增值稅留抵數額)
2018-09-07 16:35:59

你好
其實很簡單,免抵退的原理搞明白就行了
免抵退稅的理解
出口貨物退(免)稅是對報關出口的貨物退還或免征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轉環節按稅法規定交納的增值稅。即出口環節免征增值稅,退還生產環節交納的增值稅。
免、抵、退的計算方法最初是出于對付既有出口又有內銷的生產企業而制定的一種特殊的出口退稅的計算方法,后推廣到所有的生產性的企業。該方法的采用一方面緩解了對國家退稅的壓力,又應對了企業利用虛假會計核算來騙取出口退稅的問題。
其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一)當期應納稅額的計算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二)免抵退稅額的計算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其中:
1、出口貨物離岸價(FOB)以出口發票計算的離岸價為準。
2、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材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材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為組成計稅價格。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三)當期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的計算
1、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2、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0,
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題來詳細解釋計算過程及其含義。
(一)資料:
假設某企業外購原材料100萬(進項稅額17萬),其中40%部分用于生產內銷產品,60%部分用于生產出口產品。產品全部銷售,其中,內銷銷售額60萬,外銷銷售額(出口離岸價格)120萬。企業為生產出口貨物還外購免稅輔料40萬(無進項稅)。假設企業適用的退稅率為15%,上期無進項稅余額。
(二)解釋
(1)如果政府相信企業的財會信息資料,那么,按照實際情況計算的結果是:
內銷應納增值稅=60×17%-100×40%×17%=3.4萬
出口應退增值稅=100×60%×15%=9萬
征、退差額進企業成本:100×60%×(17%-15%)=1.2萬
(2)政府實際的想法及其對策
第一、由于企業財會信息虛假普遍,因而導致政府不相信企業的財會核算。
第二、為了防止多退稅,政府決定將所有進項稅額先用于抵頂內銷的銷項稅額。如果抵頂完了就不再退稅;如果抵頂不完,再來退稅。如此可以減少政府支付的退稅額。這就是所謂的“免、抵、退”。
第三、由于退稅率只有15%,所以,在抵頂內銷銷項稅額之前先要將征、退差額轉出。但由于政府不相信企業的財會核算資料,政府不可能根據出口貨物的實際成本來計算轉出稅額,因而缺少一個合理的計算轉出稅額的依據。對于政府來說,在上述所有的資料和信息中比較容易掌控和相信的只有出口的離岸價格。因此最后政府決定根據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作為計算進項稅額轉出的依據。但是,由于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中包含了免稅輔料的成本,所以要從離岸價格中減除免稅輔料的成本,這樣就得出了計算進項稅額轉出(即“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計算公式。
應轉出的進項稅額=(120-40)×(17%-15%)=1.6萬
(也可以寫成: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20×(17%-15%)-40×(17%-15%)=1.6萬)
因此:內銷應納增值稅=60×17%-(17-1.6)=-5.2萬
第四、如果計算內銷應納增值稅時得出的結果是負數,意味著內銷不需要交納增值稅并且還有進項稅額未抵頂完(即“期末留抵稅額”),因而可以進行退稅。但問題是,并不是所有剩余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都退給你,政府還得看看這些進項稅額所代表的原材料你有沒有用于出口貨物的生產,只有用于生產的才會退給你,沒有用于生產出口貨物的當然就不退給你了,只能留待下期使用。
第五、在確定應該退多少稅給企業時,從道理上應該是根據出口貨物的生產成本來計算的,但是由于政府不相信企業的財會信息資料,因而同樣存在一個根據什么來確定應退稅額的問題。最后,政府也只能根據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來作為計算應退稅額的依據。但同樣由于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中包含了免稅輔料的成本,所以也要從離岸價格中減除免稅輔料的成本來計算應退稅額,這樣就得出了計算應退稅額(即教材上所稱的“免抵退稅額”)的計算公式。
應退稅額=(120-40)×15%=12萬
(也可以寫成: 免抵退稅額=120×15%-40×15%=12萬)
第六、如果計算出來的應退稅額大于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這時,企業實際得到的出口退稅額就只能是未抵頂完的進項稅了,因為該退的進項稅已經讓你抵頂內銷的銷項稅額了;如果計算出來的應退稅額是小于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那么,企業實際得到出口退稅就是計算出來的應退稅額了,因為剩余不退的進項稅意味著企業還沒有使用,當然就不會退給你了。
由于12>5.2,所以企業實際獲得的出口退稅額為5.2萬。之所以不退給你12萬,是因為有些進項稅額已經在計算內銷應納增值稅時已給抵頂了。
第七、從上面那個例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按照實際情況計算,企業交稅3.4萬,退稅9萬,實際上退5.6萬;而按照“免、抵、退”計算,企業內銷不交稅,出口退5.2萬,實際獲得的出口退稅比前者少0.4萬。大家可以發現這個少的0.4萬正好是“免、抵、退”辦法下轉出的進項稅額1.6萬與按照實際情況計算下征、退差額1.2萬的差額,這意味著企業在“免、抵、退”辦法下多轉出了0.4萬進項稅額,也就等于政府就少退了0.4萬的增值稅。
另外,還有一個所謂“免抵稅額”,這實際上是一個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概念,它只有“免、抵、退”計算辦法下才存在的一個概念。它的意思是指由于理論上應退的稅(即免抵退稅額)是根據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計算出來的,但退只退了其中一部分,而沒有退的那一部分就是出口免征的稅和已經抵頂內銷的那塊進項稅,即免抵稅額。所以,它才會等于“免抵退稅額”減去已經退給你的稅。
2019-08-19 06:30:06

城建稅的計稅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當月應交增值稅。
2019-05-16 14:30:20

你好!
不包括的
2020-04-14 14:05:32

您好,免抵退稅額=免抵稅額+應退稅額
2019-10-02 16:11:58
還沒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線咨詢老師 免費咨詢老師
精選問題
獲取全部相關問題信息
悠然老師01 解答
2022-01-04 11:18